净宗法师:有些人把欢喜、感动、流泪等种种感应或体验当作往生正因,错了!

原标题:让我们 往生 的,不是能信的心,而是所信的佛 本文摘自净宗 法师 《 善导大师 的 净土 思想》 【让我们往生的,不是能信的心,而是所信的佛】 ▲ 你看有的人, 现在就有人误解,说:信
原标题:让我们往生的,不是能信的心,而是所信的佛
本文摘自净宗法师善导大师净土思想》

【让我们往生的,不是能信的心,而是所信的佛】 ▲
    你看有的人,现在就有人误解,说:“信顺阿弥陀佛,信心一念就可以往生。我现在有信心了,所以,我不用念佛了。”为什么有信心呢?“因为有一天,我听到阿弥陀佛本愿,我欢喜得掉眼泪了,我感动得哭出来了,我很欢喜,跳起来了,欢喜踊跃,跳起舞来了,这个代表我有感应、有体验,代表我被阿弥陀佛救到了,所以,我往生定了,以后念佛不念佛那都无所谓了。”
这样的认识正确吗?

(“不正确。”)

    这样的认识错误,不正确。这个叫做“非因计因”,他把不是正确的因,当作往生之因;他把凡夫的生灭心,当作往生的正因,这个怎么可以呢?喜悦也好、感动也好、体验也好、掉眼泪也好、哭出来也好、跳舞也好,时过境迁,就没有了。昨天掉眼泪,今天就不掉了,对不对?醒的时候感动,睡觉的时候就忘记了。这个怎么是往生正因呢?这个就过去了。他错误地理解,每次就回忆:“哎呀,我为什么能往生呢?因为,在二○○六年九月三十号下午三点,我听法师讲法,我笑出来了。”他把那一念当作往生正因──错了!

    所谓信心,是信阿弥陀佛的誓愿。当然,你闻法喜悦──闻法喜悦,这个是一个心理反应,但并不代表这一点使你往生。虽然在经典里说“信心欢喜,乃至一念”,不是我们能信的心能让我们往生,而是我们所信的佛、所信的这个念佛法门,我们落实在念佛当中了,往生净土

    我给大家打一个比喻:一个人饿得要死了,我们拿一个馒头给他,他看见这个馒头,当下信心欢喜:“哎呀!好啊!有馒头吃。”那么,他欢喜之后,我就把馒头收起来。请问:他能饱吗?
(“不能。”)

    欢喜不能让他饱肚子,馒头才能让他饱肚子。

    这个欢喜就代表初次闻法,“哎呀,师父啊,你讲得好,我很欢喜!”回去不念佛,等于馒头没有吃到──空欢喜一场!对不对
(“对。”)

    这个馒头就代表佛号。你回去老实念南无阿弥陀佛,虽然不欢喜,也能往生。只要你老实吃馒头,不欢喜也能饱肚子
    所以,念佛很重要。前面的闻法,都是为了落实我们一向念佛的前方便和导引。

【一切落实在一向专念当中】 ▲
    所以,我们的善导大师,他在解释《观经疏》,前面虽然讲信机、信法,至诚心、深心、回向发愿心,到最后《观经疏》的结尾,他说:
    望佛本愿,意在众生,一向专称弥陀佛名
    落脚点是落脚在一向专念,你只要能够一向专念,什么定善、散善的功德都有;什么信机、信法,都落实在一向专念当中。
    “我为什么一向专念?我知道我是个造罪凡夫,除了念佛,没法出离”──这叫信机;“我为什么一向专念?我知道念佛──弥陀本愿不虚,决定往生极乐世界”。所以,信机也好、信法也好,深心也好、至诚心也好、回向发愿心也好,都是落实在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当中,落实在一向专念当中。

    所以,法然上人才讲:
    念佛虽有种种之义,
    讲三心、讲四修、讲五念、讲信机、信法、厌离、欣求……讲了很多,经典教义很多,“念佛虽有种种之义”。
    称念六字之中,
    一切皆含。

    你只要称念“南无阿弥陀佛”六个字,通通包括无余。

【上船得救喻:欢喜于一向专念】 ▲
    又比如说:我们在这里经常把净土法门比喻为乘船的法门,我们在一个孤岛上面,这个孤岛,火山爆发了,喷发出来了,周围是汹涌的大海,看着自己就要被这个火山所吞没,没办法离开这个地方。这个时候,看见有大船来救我们,欢喜不欢喜?
    “哎呀!欢喜啊!高兴啊!”高兴之后,不上船──空欢喜一场,对不对?

    我们的人生就是如此:人生象一个孤岛,我们的寿命越来越少了,就好像海水淹没这个岛屿,淹到这个地方,淹到这个地方,我们就往上爬,爬到顶上。再淹过来,我们就死路一条了。
    在我们还没命终之前,在这个岛屿还没沉没的时候,来了一艘大船,船长就呼唤我们说:“哎呀,你只要上船,相信我,你一念欢喜上了船,我就可以渡你过海。”这个目的是要让我们上船。如果我们不相信、怀疑心、有恐惧心,当然我们不会上船;我们知道我们的环境很紧迫,这位船长来救我们,看见救度我们的愿船,自然内心起欢喜。所以,欢喜它是根据什么呢?是因为“这个船来救我,想到我坐船可以脱离险境”,欢喜于这件事情。所以,欢喜自然就上船了。如果认为说:“我欢喜了,不上船。”这样空欢喜一场。
    我们念佛法门也一样,大家在这里多天的听闻,听闻之后,回去就要念佛。不是说:“哎呀,我听师父讲了,这下我可能往生了!”然后,念佛往后脑勺一甩,不念佛了,那个叫空欢喜一场。应该执持名号!我们所谓的“信心欢喜”,是欢喜说:“我这样的造罪凡夫,我只要念佛,就可以往生极乐世界。”所以,欢喜于此一件事情,不是欢喜于其它事情

【穷人失金喻:执欢喜弃名号之邪见】 ▲

    再打一个比喻:有一个人很穷,穷光蛋。人家怜悯他,送一包东西给他,说:“这个是黄金,你好好保留,你肯定能免除饥饿和痛苦,发财了。”这个黄金是用一个盒子(很贵重的盒子,因为很尊贵),装进一个很贵重的盒子,交给他了。可是这个人,他不认识,看到这个盒子,觉得不错。但是,也没有打开,不能打开看到这个黄金。所以,他天天守着这个盒子,心里边觉得说:“哎呀,我发财了吗?我真的发财吗?但是,我怎么还是穷光蛋呢?”

    有一天,遇到一个人,过来之后,把他的盒子给打开了。他一看:“哎呀!真的是黄金啊!”这下他心里边……“见钱眼开”,见到这个黄金,他心里就喜悦了:“哎呀,我真的不要再受穷了。”这一念喜悦,他就很高兴,就冲出去告诉人家:“哎呀,左邻右舍啊,我发财了,我现在不是穷人了!”他讲的话,现在讲得就很有底气,因为家里有黄金嘛!所以,大家也不敢小看他,认为他真的是发财了。


    结果,他在外边到处去讲,讲来讲去,有人就跟他说:“某某人,你现在还是老老实实回去,把你的黄金看好,免得走漏风声,让贼偷走了,你又成为穷光蛋。”
他一听,“哎,也有道理!”


    这个时候,就来了一个贼,这个贼跟他说:“哎呀!某某人,你不要听他的,他嫉妒你。你这么讲,他知道你发财了,嫉妒你。”他说,“大富翁都是很潇洒的,就象你这个样子,你想想看,你守着那块东西有什么用啊?你守它好几年,对不对?你也没有这种法喜,对不对?没有这种发财的感受。”
“对呀!这块黄金,在我那里放三年了,我还觉得很穷苦。”


    他说:“穷苦,就是那一念穷苦的感受;现在你有了这种快乐的感受,有了发财的感受,就说明你发财了。你之所以发财,就在你看见黄金的那一念之间,你就发财了,所以,这一念很宝贵。你不要让他把你骗了,把这一念偷走了,你就是穷光蛋了。”


    他一听,也有道理!
    这个小偷跟他讲完之后,就派一个人到他家里去,把黄金偷走了。
    回来,他仍然是个穷光蛋。


    这是一个比喻。比喻什么呢?我们有人听到这个法门──黄金就代表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;包装就代表我们自我的执著心,不认识,通过种种的艰难……;后来打开这个包装,就代表有善知识给我们开导,让我们了解了六字名号的功德,在初闻名号的当下,就感觉到很欢喜,“哎呀,我真的可以往生了。”然后就出去跟人家讲:“哎呀,这样就能往生,这样就能往生啊!”自己不念佛,不执持名号,等于说把这个六字名号的黄金功德丢在旁边。


    人家劝他说:“哎,某某人,你老是这样讲不行啊,你还是要念佛啊!”


    他自己又懈怠不想念,旁边有人还破坏他,说:“哎呀,你就是知道这个名号的一念之间,你就往生一定了!就是那个感觉,哎!往生不往生,就是那一念的感觉──信心欢喜。你去念佛,这是很苦恼的事情,不必多念。”这样就是一种邪知邪见,这样就是一种贼,偷掉了我们的无上之宝。我们不能被这个错误的见解障碍我们的行持,应该老老实实地听从善导大师的教导,来好好念佛。现在有的人住于邪见。

【已经成为一向专修的人,不别论三心、四修】 ▲
法然上人下面说:


“三心现起时,亦是南无阿弥陀佛;三心成就时,亦是南无阿弥陀佛”:法然上人总是依《观经》,因为他是专门依据善导大师的,善导大师是在解释《观经》的。《观经》当中就讲“三心”;在《无量寿经》第十八愿里边就是至心、信乐、欲生这三心:至心就是至诚心;信乐就是深心;欲生就是回向发愿心。所以,具三心也就是第十八愿里所讲的信愿具足。


“三心现起”的时候,你也是“南无阿弥陀佛”;现在“三心成就”,也不离开这个,还是“南无阿弥陀佛”。


法然上人还有一句法语,他说:
论三心、四修者,为成一向专修也;
已成一向专修之人,不别论三心、四修也。



这个需要解释。他说:净土宗里边,讲三心、讲四修──四修是恭敬修、无间修、无余修、长时修,这叫四修。
善导大师在《往生礼赞》里边说:
安心、起行、作业。
“安心”就是三心,三心具足。法然上人说:净土宗有很多教理、教义,在这里谈三心、谈四修:你要至诚心、深心、回向发愿心,你要长时修、恭敬修、无间修、无余修,讲这么多的目的,是为了让我们成为一向专修的人。“谈三心、四修者,为成一向专修也”,让我们能成为一个专念南无阿弥陀佛的人

已经成为一向专修之人──她这个老太婆,她听懂了,她知道了,她都已经在那里从早到晚、从晚到早,就是这一句名号,绵绵密密地在那里念佛,已经成为一个专修念佛的人,愿生净土,你没有必要再跟她讲:“哎,老太婆,你光这样念,你不懂得三心不能往生!你应该懂得深心──什么叫机深信、什么叫法深信;什么叫至诚心……”这样跟她讲,反生障碍。所以,法然上人说:已经成为一向专修的人,不别论三心、四修也。
比如说:我们在座有很多莲友,他听闻这个法义懂得了,回去就专修念佛。你不要吓唬他:“哎!你光念佛怎么行啊?你不念《阿弥陀经》怎么可以?《阿弥陀经》是五种正行当中的一种啊!”你这样就是给他惹麻烦。


我们讲五种正行的目的,也是让他进入一向专修。他已经落实一向专修了,你说:“哎呀,好!好!好!”满足了,达到了,就可以了,这就达到目的了。
“此即决定往生之方便也,纳于心腑莫忘失”:法然上人最后交代我们说:象这样子的念佛,你就决定往生。这个很方便,请你把它牢牢地记在心中,不要忘记了,就按照这样去做。

【《十念法要》】 ▲《十念法要》:
不顾妄念余念,
不谓散乱不净,
唯口称名号。
若常称名者,
以佛名之德,
妄念自止,散乱自静,
三业自调,愿心自发。
故愿生心少时,亦南无阿弥陀佛。
散心增时,亦南无阿弥陀佛。
妄念起时,亦南无阿弥陀佛。
善心生时,亦南无阿弥陀佛。
不净之时,亦南无阿弥陀佛。
清净之时,亦南无阿弥陀佛。
三心欠缺时,亦南无阿弥陀佛。
三心具足时,亦南无阿弥陀佛。
三心现起时,亦南无阿弥陀佛。
三心成就时,亦南无阿弥陀佛。
此即决定往生之方便也,
纳于心腑莫忘失。
好!到这里。合掌
南无阿弥陀佛!南无阿弥陀佛!南无阿弥陀佛!
好!谢谢大家! (发布者:无量光 欢迎投稿,责编:无量光,网站:净土宗门户讨论请进入:佛教论坛)
------分隔线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