昙鸾、道绰、善导三大师的净土学说 昙鸾之他力本愿说 昙鸾是《安乐集》六大德之一,注解菩提流支译之《往生论》,唱他力本愿说,发挥净土教本来之实义,而留其伟大之感化于后世。 昙鸾,山西雁门人,十余岁时登五台山,具见灵踪心神欢悦,即出家。广学内外诸典,特究四论及佛性。其师不详。魏主尊崇之,而号神鸾,敕住并州大严寺,后移住汾州北山石壁玄中寺,集徒众念佛。东魏兴和四年(西元五四二)以六十四岁圆寂于平遥之山寺。著述有《往生论注》二卷、《赞阿弥陀佛偈》一卷、《略论安乐净土义》一卷。《往生论注》是解世亲之《无量寿经论》,上卷是解二十四行偈,下卷是释长行,其间随处发表其主张。赞阿弥陀佛偈有七言偈一百九十五行,是依无量寿经赞咏阿弥陀佛及其净土之功德,一名无量寿经奉赞,又称大经奉赞。略论安乐净土义是对弥陀之安乐净土,提出三界摄不、庄严多少、往生机品、边地胎生、无智疑惑、十念相续等问题,而解说之。 昙鸾之教义,可就其《往生论注》见之。他以菩萨求不退转有难易二道。在五浊之世,·无佛之时,不得借佛力,一切靠自力之修行,甚难得不退转,如陆路之步行,此谓难行道。乘佛之本愿力,往生净土,更被佛力所住持,人大乘正定聚,而往不退转位,即如水陆之乘船,此谓易行道。龙树之难易二道是均在此土可得之,所以其不退问题不发生往生净土之必要,而且所称名号是十方诸佛。昙鸾是此土与净土相对立,而论难易二道之别,所以其易行道之不退转位,是往生净土后之得益,而且以唯归弥陀一佛为易行法,强调彼佛之本愿力,往生净土及往生后之得不退位,均是借其本愿力所住持。可知难易二道说,至昙鸾始带净土教之色彩。他尊信龙树,在其「赞阿弥陀佛偈」,捧以绝大赞辞,可知是由龙树而坚固归人净土之信仰,探龙树之微意,约弥陀一佛特论易行,而且解说不退是往生以后之得益。如此,则欲依此法得不退者,非往生净土不可,即往生净土是不退之必需条件。 昙鸾之强调佛之本愿力,虽是依据《无量寿经》说,亦是得自龙树之暗示。在北方用此经唱导愿力论者以他为始,其主张给后世甚大之影响。在《往生论注》卷下,说阿弥陀佛本愿力之强大。其修五念门之行,自利利他,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究其本原,是以弥陀如来为增上缘。特指摘第十一、第十八、第二十二之三愿,论证得往生净土或得不退及速成佛陀之理由。他以此三愿为中心,主唱他力本愿说,而发挥弥陀净土教之真价,后代善导等之本愿论,皆是祖述此说。 昙鸾认佛本愿力之强大,以得往生与不退及早作佛为其教义之纲要。不退与早作佛虽依佛力之住持可自得,然而往生非修行不可,于是以五念门为往生净土之法。五念门于世亲往生论已有解释,他更为之细说,发表甚多之意见。第一礼拜门,是常起愿生之意,而礼拜阿弥陀佛。第二赞叹门,是称尽十方无碍光如来名。信心决定相续,则于如·来名号之义相应,无明之黑暗可破。此信心决定相续说由善导绍述,为往生净土之正因,极重视之。第三作愿门,是一心专念,作愿得往生,而期如实修止。他解止为止恶之义,有三义:一、如来名号及彼国土名号,能止一切恶;二、生其国,则身口意之恶自然止;三、阿弥陀如来之正觉住持力,自然止彼国众生求二乘之心。而此三种止是从如来如实之功德生,所以说如实修行奢摩他。第四观察门,是正念观察净土之三种二十九句庄严,而期如实修观。观有二义:一、在此土作想,观彼三种庄严功德,此功德是如实,所以修行者亦得如实之功德,决定得生彼土;二、生彼土即得见阿弥陀佛,未证净心之菩萨,净心之菩萨,均得同证平等法身,所以说如实修行毗婆舍那。第五回向门,是作愿不以所集功德善根,而求自身之乐,欲拔一切众生之苦,摄取彼等共生安乐佛国。此回向有二种:一、往相,作愿以己之功德回施一切众生,共生彼佛国;二、还相,是生彼国后,得止观,方便力若成就,则回人娑婆世界,教化一切众生,共向佛道。而此回向心即是指无上菩提心,无上菩提心即是愿作佛心,愿作佛心即是度众生心,度众生心即是摄取众生,使生有佛之国土。所以愿往生安乐净土者,必须发此菩提心,若不发此心,只为享受彼国之乐事而求往生,是不可能之事。此不发起菩提心则不得往生净土之说,称为「菩提心正因论」。他是以五念门为往生之因,而以观察门为主要之行。 他又以十念相续为净土之生因,解释是往生业事成办之意,以念为忆念阿弥陀佛之义。而在《略论安乐净土义》举「渡河着脱」之誉喻,解释十念相续之义。行者只一心不乱,不缘他事,积念相续为宜。可知昙鸾是注重专念相续,以之为业事成办之要谛。 昙鸾时代,一般尚无净土分类说。他以弥陀净土为出过三界处。佛因哀悯三界之虚伪、轮回、无穷等相,而众生被缚其中,颠倒不净,欲使得安乐清净处,而发起此清净庄严功德。 道绰之圣净二门分判 道绰,北周保定二年(西元五六二)生于并州晋阳。十四岁出家,尤精涅槃。常住汶水玄中寺,每见昙鸾碑,有感悟。隋大业五年(西元六○九)年四十八,遂搁涅槃广业而归净土。后专念阿弥陀佛,日以七万遍为限,恒以礼拜供养为事。贞观以来讲《观经》达二百遍,广劝有缘念佛,使以小豆记其数,后又穿木患子作数珠,令掐之以计其念数,此恐是数珠之滥觞。又教众不向西方涕唾便利,不背西方坐卧。并州一带皆浴其教化,七岁以上悉念阿弥陀佛,每开讲席念佛之声洋洋乎响动林谷。贞观十九年(西元六四五)四月以八十四岁圆寂。平生灵验颇多。其门人有善导、道抚、道生等。著述有《安乐集》二卷等。
道绰承末法思想,主张时教相应之要。说佛之教法有圣道、净土二门,唱导今时应舍圣道,专归净土。凡教法,合时机则易修易悟,若不合时机则难修难悟,所以欲修道者,首先须要观察时机,他于是引《大集月藏经》之说,佛灭后有五个五百年,阐明其期间所修之法各异:第一五百年,是学慧坚固;第二五百年,是学定坚固;第三五百年,是多闻读诵坚固;第四五百年,是造立塔寺,修福忏悔坚固;第五五百年,是白法隐没,唯善法少行。今时正是第四五百年,欲行佛道者必须以修福忏悔灭罪为事。然而在诸种行法中,忏悔灭罪无如念佛。《观经》说:若称弥陀名号,则于一念之中除八十亿劫生死罪。一念既如是,况乎多念。即修常念则是恒忏悔之人。所以可知此正是适应末法今日时机之行业。
(发布者: 欢迎投稿,责编:无量光,网站:净土宗门户,讨论请进入:佛教论坛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