净土宗传承祖师——道绰大师略传及著述

相承论释: 《安乐集》上卷 . 下卷 净土宗判教:圣净二门判 相关文章导读: 1.净宗法师: 圣道与净土(一) 、 (二) 2.智随法师: 圣净决判 确立宗门 道绰禅师略传 道绰禅师于北齐武成帝河清元

相承论释: 《安乐集》上卷. 下卷

净土判教:圣净二门判

相关文章导读:

1.净宗法师:  圣道与净土(一)、 (二)

2.智随法师: 圣净决判 确立宗门

  道绰禅师略传
 
    道绰禅师于北齐武成帝河清元年(公元五六二)出生于昙鸾大师之弘化地域-并州汶水(山西省文县),或谓并州晋阳,距大师之往生(公元五四二)正好二十年;当时所谓入佛灭后之一千五百十一年,即初入末法之时。
 
    俗姓卫氏,自幼即禀性温良谦让,受到乡里人民的称赞而闻名。十四岁出家,于当时所风靡之《涅槃经》竭力钻研,偏所弘传,讲此经二十四次。
 
    嗣后,又以太原开化寺之慧瓒禅师(公元五三六~六○七)为师,入其僧团学《般若经》。慧瓒禅师系当时禅学名匠,有数高德,座下法侣二百人,誉满二河,道俗倾望。绰禅师就其修学空理,深有契悟。同门尚有三阶教之信行法师(公元五四○~五九五) 。
 
    直至瓒禅师入灭后才离开僧团,慕名参谒汶水之石壁玄中寺,此寺是后魏昙鸾大师之旧迹,昙鸾大师于此寺久蕴净宗行业,并自信教人信,常弘化于并州、份州一带,甚得广大信众奉持、归依。至往生时,瑞应甚多,郡人奇之,搜记其事刻于石碑。绰禅师读到昙鸾大师碑文,犹如百雷贯心,豁然醒悟,遂搁置涅槃广业,归入净土,遂于昙鸾大师塔前自誓为弟子,并住锡此寺。时隋炀帝大业五年(公元六○九) ,禅师四十八岁,昙鸾大师灭后六十九年,所以古来以禅师为灭后弟子(三世以下悬孙弟子) 。
 
    常赞叹昙鸾大师智德高远而言:「相去千里悬殊,尚舍四论讲说,回转自力修行,唯信弥陀本愿,已见往生;况我小子,所知所解,何足为多,而恃此为德!」因此实时舍弃圣道门之讲说,修净土行,一向专念阿弥陀佛。法然上人于《选择本愿念佛集》第一章之后言:「设虽先学圣道门人,若于净土门有其志者,须弃圣道,归于净土。例如彼昙鸾法师,舍四论讲说,一向归净土;道绰禅师,搁涅槃广业,偏弘西方行。上古贤哲,犹以如此,末代愚鲁,宁不遵之哉!」即指此而言。
 
    回顾过去,停留在大乘空观,理论上虽了解,也能敷演,若就实践上而言,则不得不说是观念上的游戏,所谓「口口谈空,步步行有」;对一个有智慧有道心的行者来讲,有不得不舍圣归净的必然性。
 
    尔后,相传讲说《观经》二百遍,日课念佛七万遍。教诸有缘,不向西方涕唾便利,不背西方坐卧。并劝化并州之晋阳、太原、汶水三县道俗男女,七岁以上的人都知道念阿弥陀佛。为了劝化人们念佛,用小豆计算,每念一声,便数一粒,如是计之,甚而有累积到数百万斛者。后又发明以木槵作念珠,分赠四众弟子,使人易于持念佛号,往往有瑞应。
 
    曾在行道时,有僧念定之中,见绰禅师缘佛,珠数相量,如七宝山。又睹西方灵相,庄严难以言喻。因此盛德日增,名声远播,道俗男女,赴者弥山。
 
    讲《观经》时,词既明诣,说甚适缘,比事引喻,听无遗拘。人各捏珠,口同念佛。每散席时,大众念佛之声,响彻林谷。
 
    曾有邪见不信之人,欲相抗毁,及见绰禅师之慈容,气消而回。其德感物情,有如此者。
 
    曾于贞观三年四月八日,绰禅师预知往生时至,通告缁俗弟子,闻而赴者,满于山寺。咸见昙鸾大师在七宝船上,告绰禅师云:「汝净土堂成,但余报未尽耳!」并见化佛住空,天花下散,男女等以裙襟承之,人人皆得,其色鲜白,薄滑可爱。众乃惊叹,大生信服,即使断善阐提,亦生信心。所以唐初并州诸郡,深受净业熏陶,乃由绰禅师所兴盛。
 
    年登七十,忽然龀齿新生,如本无异。色身更形康健,容色盛发,直到往生之八十四岁前,依然精神矍铄明爽。讲演净宗要义,理味奔流,词吐包蕴,气沾醇醴。其法缘之盛,可谓如风偃草,普化及于庶民,念佛之于当地,已成风俗,所谓「道俗向其绥导,望风而成习矣!」
 
    至唐朝时,声誉日隆,远播京师。唐太宗行幸太原时,特与文德皇后御驾玄中寺礼拜绰禅师,并布施众宝名珍,供养启愿。可见绰禅师德望之高,至于为人主所礼敬崇仰。
 
    贞观十九年(公元六四五)四月二十四日,悉与道俗取别,三县内门徒,就别前后不断,难可记数。至二十七日于玄中寺往生,这时白云从西方来,变为三道白光,于自房中,彻照通过,终讫乃灭。后荼毗时,又有五色光三道于空中现,映遶日轮。又有紫云三度于坟上现。春秋八十四。遗着《安乐集》二卷,继承龙树菩萨,昙鸾大师之自力难行、他力易行的思想,分判佛教为圣道门与净土门,而劝人舍圣归净,所谓「圣净废立」。
 
    绰禅师门下弟子有善导、道抚、道穗、道生等,其中尤以善导大师为继起念佛胜行,发扬净土法门,而大成净宗的大师。
 
(以上参考自《类聚净土五祖传》,《大正藏》第八十三卷一五六页。)


(发布者:无量光 欢迎投稿,责编:无量光,网站:净土宗门户讨论请进入:佛教论坛)
------分隔线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