善导净土思想之特色(伍先林)(2)

问曰:彼佛及土既言报者,报法高妙,小圣难阶,垢障凡夫云何得入?答曰:若论众生垢障,实难欣趣,正由托佛愿以作强缘,致使五乘齐入。(7) 正是由于弥陀救度众生的本愿作为增上缘,所以凡夫众生能够凭借弥陀本愿的

  问曰:彼佛及土既言报者,报法高妙,小圣难阶,垢障凡夫云何得入?答曰:若论众生垢障,实难欣趣,正由托佛愿以作强缘,致使五乘齐入。(7)

  正是由于弥陀救度众生的本愿作为增上缘,所以凡夫众生能够凭借弥陀本愿的他力往生弥陀净土。善导凡夫直入报土之说,是出于自己深切的宗教体验,所以正如望月信亨博士所说,善导「着疏之中充满热烈信念与深切体验」,不象净影慧远等人,「只依净土经典之文义,而作解说,对其法门,并未作客观的探究。」(8)善导认为凡夫凭借他力可以一超直入真佛报身之地,这也充分说明了善导净土教「超出常伦诸地」的横超顿入的特征。善导曾说:「今此《观经》,菩萨藏收,顿教摄。」(9)所以他本人也认为他的净土教是大乘顿教所摄,这与禅宗注重顿超的倾向有一致之处,这也表明了中国佛教的一个共同特征。但善导净土教「横超」的特点是建立在他力本愿的理论基础之上的,这是与禅宗等其他宗派所不同的。

  二、称名正行说

  弥陀的他力本愿只是众生往生的外缘,众生要往生其土还必须具有内因,内外相应才能往生。所谓内因包括安心、起行和作业三个方面。安心是指必须具备至诚心、深心和回向发愿心三心,善导解释「至诚心」说:

  至者真,诚者实,欲明一切众生身、口、意业所修解行必须真实心中作。不得外现贤善精进之相,内怀虚假,贪瞋邪伪,奸诈百端,恶性难侵,事同蛇蝎,虽起三业,名为杂毒之善,亦名虚假之行,不名真实业也。(10)

  所谓「至诚心」就是真实心,以真实心起身、口、意三业之行,虚伪作善是不能往生的。所谓「深心」就是:

  深心,即是真实信心。信知自身是具足烦恼凡夫,善根薄少,流转三界,不出火宅。今信知弥陀本弘誓愿,及称名号,下至一声十声等,定得往生。乃至一念无有疑心,故名深心。(11)

  深心即是深信之心,可分为二:一、信根机。二、信法。信根机者,信知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,流转三界,无缘出离。信法又有就人立信和就行立信之分。就「人」立信者,决定深信弥陀、释迦以及诸佛所说,即深信阿弥陀佛以四十八愿摄受众生,为极乐本师,释迦牟尼佛是说《观经》赞叹弥陀净土的娑婆教主,深信十方恒沙诸佛劝证一切凡夫决定往生;就「行」立信者,是深信口称弥陀名号是往生净土之方法。其中信根机是信法的前提,只有深信自己是处于末法时代的劣机凡夫,才能深信净土修行法门,我们可以看出善导的净土教末法意识特别浓厚。

  所谓「回向发愿心」就是:

  过去及以今生身、口、意业所修世、出世善根及随喜他一切凡圣身、口、意业所修世、出世善根,以此自他所修善根,悉皆真实深信心中,回向愿生彼国,故名回向发愿心。(12)

  又言回向者,生彼国已,还起大悲,回入生死,教化众生,亦名回向也。(13)

  回向发愿心就是将所作一切善根,悉皆回向发愿往生之心;生彼国后,仍起大悲,回入生死,教化众生,亦名回向。前者为往相回向,后者为还相回向。这是继承了昙鸾的回向说。昙鸾认为,此回向心是《无量寿经》之三辈往生中的无上菩提心,不发此心,只为求彼国安乐之享受,是不可能往生的。昙鸾、善导的回向发愿心是建立在弥陀他力本愿基础之上的。

  安心之后就可以起行了,也只有起行才能真正安心,起行与安心是不可分的。善导解释「起行」说:

  就行立信者,然行有二种:一者正行,二者杂行。言正行者,专依往生经行行者,是名正行。何者是也?一心专读诵此《观经》、《弥陀经》、《无量寿经》等;一心专注思想观察忆念彼国二报庄严;若礼即一心专礼彼佛;若口称即一心专称彼佛;若赞叹供养即一心赞叹供养,是名为正。又就此正中,复有二种:一者一心专念弥陀名号,行住坐卧,不问时节久近,念念不舍者,是名正定之业,顺彼佛愿故;若依礼诵等,即名为助业。除此正助二行已外,自余诸善,悉名杂行。(14)

  所谓正行,就是读诵、观察、口称、礼拜、赞叹。除此之外,其余诸善,都是杂行。五种正行中,又以口称佛名即「一心专念弥陀名号,行住坐卧,不问时节久近,念念不舍」为正定之业,其余四行读是助业。

  善导认为《观经》十六观中的前十三观为定善,后三观为散善(三福九品),他说:

  一切众生,机有二种:一者定,二者散。若依定行,则摄生不尽,是以如来方便,显开三福,以应散动根机。(15)

  定善就是观想念佛,只适合特定的根机,摄生不尽,只有散善的三福九品才能摄散动根机,而尤其九品中下下品的称名念佛才是易行而且摄一切根机的,他说:

  众生障重,境细心粗,识扬神飞,观难成就也。是以大圣悲怜,直劝专称名号,正由称名易故,相续即生。若能念念相续,毕命为期者,十即十生,百即百生。何以故?无外杂缘,得正念故,与佛本愿相应故,不违教故,顺佛语故。(16)

  既然末法时代的众生垢障深重,观想念佛难以成就,所以善导反复强调只有称名念佛才最符合弥陀本愿,如他说:

  上来虽说定善两门之益,望佛本愿,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。(17)

  善导还广引净土诸经证明称名念佛的重要性,他曾说「如《无量寿经》四十八愿中,唯明专念弥陀名号得生。又如《弥陀经》中,一日七日专念弥陀名号得生,又十方恒沙诸佛证诚不虚也。又此经(《观无量寿经》)定散文中,唯标专念名号得生。此例非一也。」所以善导特举称名为正定之业是有经典依据的。他认为愿行具足才能往生,而称名念佛恰是愿行具足的,他说:

  但有其行,行即孤,亦无所至;但有愿,愿即虚,亦无所至。要须愿行相扶,所为皆克。(18)

  今此《观经》中十声称佛,即有十愿十行具足。云何具足?言「南无」者,即是归命,亦是发愿回向之义。言「阿弥陀佛」者,即是其行。以斯义故,必得往生。(19)

  这样,善导的称名正行说通过以《观经》中上上品的安心法为着眼点,而从下下品的称名念佛着手起行,将上上品的安心法与下下品的称名念佛融为一体,使得他的称名正行成为三根普被、信愿行具足的净土修行法门,净土一宗到了善导才最终完成。善导净土教将修行方法分为正杂二行,又把正行分为正助二行,以称名念佛为正定之业,这就大大简化了净土教的修行方法,与禅宗祖师禅的看话头一样,表现了中国佛教尚简易重实践的总持智慧。 (发布者: 欢迎投稿,责编:无量光,网站:净土宗门户讨论请进入:佛教论坛)

------分隔线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