善导祖师对第十八愿中"至心信乐"解释为"称我名号"

增减必有特别含义 我们把这张表格这样看了一遍,下面就来对照说明它增和减的地方。 善导祖师是弥陀的化身,他增一个字、减一个字,或者改换一个字,都有必然的道理,我们不能轻易、含糊地疏忽
增减必有特别含义

        我们把这张表格这样看了一遍,下面就来对照说明它增和减的地方。
        善导祖师是弥陀的化身,他增一个字、减一个字,或者改换一个字,都有必然的道理,我们不能轻易、含糊地疏忽了。之所以用表格的形式列出来,就是为了让我们能一目了然,不至于简单地疏漏过去。
        有几点值得注意:
        一、只有「乃至十念」和「若不生者,不取正觉」下面每行都有解释,其它愿文的解释都有省略。可知再怎么省略,这两句不能省。
        二、「乃至十念」的解释,文字最多、最丰富,是重点。
        三、「唯除五逆,诽谤正法」下面全省略,这有特别的含义。
        我们来看解释。其它都明白好懂,但关于「至心信乐」、「乃至十念」的解释,必须加以说明。

「至心信乐」的解释
        「至心信乐」,有的人解释得很复杂、很艰难。善导祖师在这里解释得很简单,有两点:
        一、一心信乐。
        二、称我名号。
        「至心」就是「至诚心」,也就是「诚心诚意」,善导祖师解释为「一心」;所以,善导祖师讲「一心」,并不难,就是一心一意,诚心诚意,并不是那种要怎样禅定的一心。

为什么把「至心信乐」解释为「称我名号」?

       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,「至心信乐」本来是讲信心,可是善导祖师把它解释为「称名」──「称我名号」,而且不是在一处,在《观经疏》、《观念法门》、《往生礼赞》好几个地方都这样解释,这就有点不好理解了。「至心信乐」是讲「信」,「称我名号」是讲「行」啊,怎么把「信」说成「行」呢?善导祖师为什么这么解释呢?
        因为所谓的信心,是信他所信的;离开了所信,谈不上信心不信心。所谓「至心信乐」,就是相信「称我名号,必得往生」,并不是信别的。所以,善导祖师就直接依「称名」这一边来说明信心。
        打个比喻说:你现在饥饿,饿得快要死了,人家拿米饭给你吃,让你解除饥饿。哎!你心中就有活下去的信心,对不对?你有活下去的信心,实际上来讲,是因为你有米饭吃。如果没有米饭吃,你就没有活下去的信心。有米饭吃才是信心,对不对?没有米饭吃,就没有信心。你不用讲「我有信心活下来」,你只要说「我有米饭吃」就可以了,更实在,更准确。
        那我们「至心信乐」,信什么?信有「南无阿弥陀佛」名号可以称念、称念此名号必得往生,所以就直接说「称我名号」,这是本质。
        善导祖师的思想是一致性、贯穿性的,信和行不分开。《观经疏》里面说「就行立信」──根据称名之行,建立往生之信。这里直接以「称我名号」四个字来说明信心的内容。
        依善导祖师的解释,清楚明了,人人听得懂、做得到,而不会让我们在那里猜测、揣度:「信什么?怎么信?信好了没有?我的信心够吗?」想来想去,觉得有所畏难。依善导祖师的解释:信,就落实在老老实实地称名念佛,你能老老实实念佛,就是信。你如果不老老实实「称我名号」,你说你再至心信乐、再感动,感动得都掉出眼泪来了,感动得怎样怎样,那也都是凡夫生灭不实的心。
        依善导祖师的解释,人不会走偏激,不会落在凡夫的体验哪、感受啊、欢喜啊、激动啊……通通不会落入这些死胡同,而是扎扎实实地落实在「称我名号」当中。
        信心,以他所信的对象为本质内容;抽开所信的对象,所谓的信心只是一种空洞的主观意识,一种自以为是的观念。
        凡夫的体验、心情,不是信心;称念弥陀名号,才是信心。这是很重要的地方!

摘自 善导祖师释第十八愿(两种释义方法:对文增减、总显其义)


(发布者:无量光 欢迎投稿,责编:无量光,网站:净土宗门户讨论请进入:佛教论坛)
净土宗门户相关文章:
------分隔线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